团队范宇睿博士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2025.09.01 23

2021级博士生

范宇睿

毕业去向: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

范宇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生,师从徐浩淼副教授和瞿赞研究员。研究聚焦于乙炔氢氯化反应中汞等金属释放规律以及无汞催化剂开发。博士期间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CS Nano、ACS Catalysi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6篇,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进行口头汇报。凭借博士期间的优异表现,曾获得第八届“钱易环境奖”一等奖(全国仅5人)、博士生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启程:沃土识污转催化

范宇睿长期致力于环境中污染物迁移转化以及控制技术研究。硕士期间,他深入钻研土壤重金属环境化学,聚焦于锑、砷等重金属在复杂环境介质(如土壤、溶解性有机质)中的吸附行为与机制。2020年,范宇睿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并于次年4月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加入晏乃强教授领衔的大气污染控制团队,开展乙炔氢氯化生产过程中的汞污染控制以及无汞催化剂开发研究。从土壤重金属环境行为的硕士研究,到博士阶段聚焦于工业催化过程中关键催化剂的设计与污染控制机制研究,范宇睿面临着研究领域和方法的显著跨越。诚然,这段转型期是艰苦的,但未尝不是一个突破自我的契机。经过他的努力和老师们的指导,范宇睿快速弥合了知识鸿沟,成功地将硕士阶段培养的严谨科研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并升华到全新的研究领域。

博士期间课题组春游聚餐合照

 

攻坚:驯“钌”解流失玄机

博士期间,在导师徐浩淼副教授和瞿赞研究员的指导下,范宇睿敏锐地瞄准了国家“双碳”目标和环保重大需求中极具挑战性的领域—乙炔氢氯化氯乙烯生产过程中的汞污染控制及无汞催化剂开发。由于国际《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对用汞行业的严苛限制,他直面核心难题:如何抑制汞及贵金属催化剂在苛刻反应条件下的流失?如何设计高效稳定且环境友好的无汞催化剂?他将研究视野拓展到纳米催化、材料设计、原位表征与理论计算的前沿交叉领域。

此后,在徐浩淼和瞿赞两位老师浓厚的创新氛围和严谨治学的精神熏陶下,范宇睿博士展现出卓越的独立科研能力和攻坚克难的勇气。他几乎全身心投入实验工作,长期坚守在实验室,经过反复实验与技术摸排,他改进了现存的安大略方法,建立氢氯化反应金属流失原位检测手段,揭示了催化剂活性中心在反应条件下的动态演变和流失微观机制,为解决稳定性问题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进一步,他基于上述金属流失规律提出了“晶格应变工程”、“非对称原子对”、“氧介导氢溢流”等策略,成功设计并构筑了一系列高性能、高稳定性的单原子及纳米催化剂,显著提升了乙炔氢氯化反应效率并有效抑制了活性组分流失和积碳。经过近三年的持续攻关,其研究成果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CS Nano等国际顶级期刊,并且在第八届“钱易环境奖”答辩会上得到了包括钱易院上在内多位专家的好评,最终摘得该奖项一等奖。

范宇睿与导师合照

 

范宇睿与钱易院士,王浩院士以及其余一等奖获得者合影

 

科研之外,范宇睿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社会服务。在第12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第16届全国环境博士生学术会议以及第26届海峡两岸能源与环境科学技术研讨会(The 26th Cross Straits Symposium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他受邀参加并作口头报告。他也曾参与组织学校和学院的多项社会实践活动,协助学院举办第154期环境讲坛等学术活动。博士期间,他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助理工作,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和《工业废气治理技术》,在协助教学与答疑指导方面表现出色。此外,他积极参与课题组和学院组织的集体活动,与团队成员共同参加第七届研究生导学素质拓展活动并获得团体冠军,展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综合素质。

第12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合照

 

研究生导学素质拓展活动

 

致远:无汞催化拓绿途

站在毕业的人生节点上,范宇睿也不免迷茫和焦虑,他选择继续留在大气污染与控制课题组深耕乙炔氢氯化无汞催化剂产业化研究。对他而言,毕业是另一段科研旅程的起点,他计划将博士期间积累的前沿知识、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投入到环境催化新材料开发、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研发或相关领域的高层次科研工作中。他深知,环境保护是一项需要持续创新和奉献的事业。他立志继续做一名坚定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课题组合影